公示公告

>> 更多

为进一步深化流动人口区域化协作,加强安徽籍在乐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着力构建信息互通、服务互补、管理互动、责任共担新平台,扎实推进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2015年4月14日上午, 安徽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杨武、省流管处处长王俊宝、六安市卫生和人口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段贤柱、党组组长邵明、霍邱县委副书记张克定、霍邱县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李跃、副主任胡浩等领导一行莅临安徽·浙江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区域协作乐清市工作站调研工作。浙江省流管处处长谢雷光、温州市计生委常委委员、副调研员林晓江、乐清市副市长王剑文、乐清市计生局副局长林秀等陪同。 杨武主任一行在站长陈孝明的介绍下先后参观了工作站的计生协会、民工维权、法律咨询、工青妇红十字会、禁毒志愿者基地等办公室,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随后,在乐清市翁垟街道办事处召开安徽省·浙江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区域协作座谈会。座谈会由安徽省流管处处长王俊宝主持,会上,陈孝明就工作站成立至今,关于对计生、司法、禁毒、社会公益等方面工作的开展首先做了详细汇报。 其次,乐清市计生局副局长林秀主要就如何推出安徽籍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功能创新计划做重要汇报;再次,霍邱县委副书张克定提出几点建议:1、要进一步加强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工作的宣传力度;2、进一步完善工作站工作体制。 座谈会上,安徽省六安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段贤柱提出几点要求:1、明确计划生育目标内容,服务工作要做到实处;2、提升服务管理能力,围绕群众需求,加强乐清市工作站人口计生服务机构的能力,在优质服务上下功夫,力求达到服务能力明显增强,确保安徽籍流动人口群众满意度的提高。 浙江省流管处处长谢雷光针对当前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新形势,他表示要首先加强融合,实现流出地和流入地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融为一体的的创新模式;其次要加强安徽与浙江乐清的计划生育协作互动,促使两地的联系沟通更多、更密切,把乐清市工作站提升到一个新的层面。 最后,就如何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双向服务和管理工作进行了交流和探讨,双方就区域协作的具体方式、信息通报、个案处理、政策告知及建立对流动人口社会抚养费征收协作机制和建立互访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并初步达成了共识。 安徽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杨武就工作站下一步工作计划做重要讲话。他说:“首先要在工作站成立党委,只有在党的领导下,工作站才能走得更远,做的更好;其次成立计划生育联合会,凡流入乐清的流动人口超过一万人以上的安徽省地级市,以市为单位都要加入计划生育联合会,并与工作站签订授权书,委托工作站全权服务管理各市流动人口。最后成立民会组织,建立以工作站为主的实体,向政府购买服务,来维持工作站的正常工作开展。从而为工作站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和壮大奠定坚实的基础。要在原有的以“支部+协会+工作站”的“三位一体”提升为以“支部+协会+工作站+联合会”“四位一体”。同时要提升平台效益,促成“小平台,大效益”。不仅要落实在计划生育,更要为安徽籍广大流动人口提供更多的综合服务,让小小的平台,发挥最大的效益。 真正为工作站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使两地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等各方面服务管理协作互动取得更大成效”。 编辑:贾红印 李平凡

网上调查

您希望网站能加强哪方面的信息?
  各地工作动态
  业务知识
  生殖保健知识
  计划生育政策法规
  政务信息

走进安徽

首页 > 走进安徽

概况

安徽,中华人民共和国东部内陆的一个省份,简称皖,建于清朝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省名取当时安庆府、徽州府(府即今歙县)两府首字合成,因安徽安庆市潜山县境内有皖山、春秋时期有古皖国而简称皖。<br />

安徽地理位置上处于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华东地区,经济上属于中国中东部经济区。省域介于东经114°54′~119°37′,北纬29°41′~34°38′之间,地貌以平原、丘陵和低山为主。全省东西宽约450公里,南北长约570公里。全省分成淮河平原区,江淮台地丘陵区,皖西丘陵山地区,沿江平原区,皖南丘陵山地五个地貌区,在气候上属暖温带与亚热带的过渡地区。<br />
安徽是中国史前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地跨长江、淮河南北,拥有徽文化(徽州文化)、皖江文化、淮河文化、中原文化、吴越文化等多元文化及地域特征。粤商、徽商、晋商、浙商、苏商一道,在历史上被合称为“五大商帮”。[1]&nbsp;<br />
综合
安徽是中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能源、原材料和加工制造业基地,汽车、机械、家电、化工、电子、农产品加工等行业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
2012年全年生产总值(GDP)17212.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11年增长12.1%。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 2178.7亿元,增长5.5%;第二产业增加值9404 亿元,增长14.4 %;第三产业增加值5629.4亿元,增长11 %。三次产业结构由2011年的13.2:54.3:32.5调整为12.7:54.6:32.7,其中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6.6%,比2011年提高0.4个百分点。
2013全年生产总值(GDP)19038.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4%。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348.1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10404亿元,增长12.4%;第三产业增加值6286.8亿元,增长9.5%。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2.7:54.6:32.7调整为12.3:54.6:33.1,其中第三产业比重提高0.4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上年的46.6%提高到46.9%。
农业
安徽农业历史悠久,从建国以来出土文物中发现的烧焦稻谷、炭化麦粒,盛酒陶鬲、酒杯,石制及铁制农具以及牛、马、羊等角骨的化石考证,早在四、五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先民已在江淮这片土地上从事农牧业生产了。
1965年全省农业总产值为58.93亿元,比1962年净增20.26亿元,增长52.4%,平均年递增15.1%。粮食总产由1962 年的670.7万吨增加到966.6万吨,净增295.9万吨。棉花总产由1.86 万吨增加到10.15万吨,净增8.29 万吨。油料总产由7.48万吨增加到16.52万吨,净增9.04万吨。
2012年全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6622千公顷,其中优质专用小麦面积2079.7千公顷,扩大94.7千公顷。油料种植面积843.6千公顷,减少34.6千公顷。棉花种植面积304.9千公顷,减少45.5千公顷。蔬菜种植面积827.1千公顷,扩大38.1千公顷。全年粮食产量3289.1万吨,比上年增加153.6万吨,增长4.9%,实现“七连增、九连丰”。油料产量227.7万吨,增长6.5%。棉花产量29.4万吨,下降22.2%。
2013年全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6625.3千公顷,比2012年扩大3.3千公顷,其中优质专用小麦面积2106.8千公顷,扩大27.1千公顷。油料种植面积802千公顷,减少41.6千公顷。棉花种植面积285.1千公顷,减少19.8千公顷。蔬菜种植面积836千公顷,扩大25.4千公顷。全年粮食产量3279.6万吨,比上年减少9.5万吨,减产0.3%。其中,夏粮1338.5万吨,增加37万吨,增产2.8%;秋粮1810.3万吨,减少45.3万吨,减产2.4%。油料产量225.4万吨,下降1%。棉花产量25.1万吨,下降14.6%。
工业
安徽工业主要以煤炭工业,电力工业,石油化工,冶金工业,机械工业,电子工业,轻工业,纺织工业,建材工业等为主。
2009年,安徽全省37个工业行业增加值全部增长,其中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增长32.2%,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44.3%,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41%,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32.2%,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26.2%,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增长19%,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9.4%。
2012年末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12970户,比2011年净增2105户。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550.5亿元,比上年增长16.2%,其中轻、重工业分别增长17.5%和15.6%,轻重工业增加值比例由上年的30.8:69.2变化为31.4:68.6。
2013年末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15114户,比2012年净增2144户。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7%,其中轻、重工业分别增长12.5%和14.3%;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长9.2%,集体企业增长6.5%,股份制、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分别增长13.4%和20.3%。